内容预览
之所以年代剧、上年纪的角色演不好、不像、不是那么回事,就在于编剧、导演、演员都没到年龄,没到年龄写年代剧就只是凭记忆但摸不到本质、无法抓到那个时代的‘魂’、无法体会那个年龄的‘神’。 其他经历都可能比旁人早经历而提前成长,有些可以通过想象来感同身受,唯独年龄对任何人任何演员都一样,就是无法提前理解。 青年演员演老年人演得‘好’的角色,往往是老年人思想行为没有大的改变,依旧遵循之前的来演(比如《无悔追踪》里29岁的王志文饰演的老年冯静波),而非体现青年/中年→老年心境的转变,这几乎做不到,谁都一样。 只有编剧到了岁数才能就是老年角色,只有导演到了岁数才能抓住老年角色的‘神’,才可能把没到年龄的演员调整成心中的样子使他做到‘神似’;只有演员到了岁数才有可能‘形似神也似’。 金庸老年丧子之后修订年轻时的书就说:“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说的就是编剧不到年龄,写不出真实的老年角色。 所以这部剧和角色,都不可能封神。吹太过了对演员并不好,且每个演员都不会适合所有角色,所谓‘挑战演技’之类,始终是形似神不似, 只有自己......
会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