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导言:1920年,教宗本笃十五世追封贞德为圣人,将这个15世纪的女性立为宗教话语的神圣者,尽管此前贞德就已经在各种意义上被圣化,被把握为法国的重要文化符号。事实上,法国自身的民族意识正是以圣女贞德的历史事件作为某种开端性节点,把握法国的民族性构成,便可以从圣女贞德的历史运动本身去着手处理。但首先,无需任何回溯性的建构,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贞德作为一种法国性的代表的实证,此后的盛大历史事件如法国大革命,乃至拿破仑等,都与圣女贞德的形象发生某种关联。电影史上出现过三次重要的贞德题材改编,分别出自德莱叶,布列松和里维特之手。而我们单纯提出这三位并非因为什么艺术电影范畴,而是基于三位创作者之间理念的关联,是批判的也是承接的。同时,这三位在电影史,乃至法国电影当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创作者,都在不同时间面对了贞德这样一个通向法国民族性本身的问题——这一问题以电影这一诞生自现代,包裹在现代性的既定基础和运作当中——抵达了对现代性,乃至整个当代资产阶级性的反思。“在黑格尔那边,他始终坚持法国大革命为现代社会的资产阶级性质奠定基础”,(卢卡奇于《青年黑格尔》中所说)因此,一种历史唯物主义工作需要面对作为法国性......
会员区